民间修谱的主体思想
由宗法制度所决定的官修谱,其功能决定了它修谱的主体思想是为统治阶 级服务的。那么民间修谱的主体思想是什么呢?笔者认为:一、“敬宗收族”,联谊家族,表达家族的繁荣昌盛。二、通过宗族一体制的形式,理想地谋求“贫者、弱者、孤者、独者、鳏者、寡者、疾厄者、患难者,相与救助之,赈恤之”。三、严肃和维护本族血缘关系,以“血脉相联”而不致“昭穆乱矣”。四、积极鼓励和推动族人的“耕读”精神。“食出于耕,……勉力耕耨豆、荞、麦、菜,皆可养生”,“小富由勤,是在人之自奋耳”。读的核 心是寄望“我族簪缨络绎,贤肖辈出”以至“光宗耀祖”。五、强化同宗同源的“根”的观念,以族谱的修撰这一文化形式增强彼此共有的“认同”意识。现代民间修谱,是自官修时代结束及其功能丧失后民间宗法思想的表现,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替推动的结果,是民间朴素伦理与道德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,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社会。
清代是民间修谱的大发展时期
唐宋之间的这段时期,谱牒的修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这就是由官修转变为私修,虽然官修仍然存在,但民间的私修迅速扩展开来。到了北宋的庆历及至和时期,欧苏两家各自创立了修撰谱的体式,完善和规范了体例,推动了修谱的进程。因此,可以肯定“宋明时期是私修谱牒的成型时代,或者说是成熟时代”。延至清代康熙时期,开明的康熙帝为了使满汉合一而一统天下,进而达到长治久安,努力吸收中源文化,有“圣祖崇儒重道,经筵讲论,孜孜圣贤之学”之誉,并命撰辑“孝经衍义”和诏开天下的《圣诠谕广训》,其中就有“修族谱以联疏远”的圣谕。正是由于官方的提倡,把本属于汉民族传统的修谱习俗进一步调动起来了。据史料记载,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到了“联涣散,各村族皆有谱牒”和“群相倡导,驯至举国上下,无族无谱”的普及化程度。据《清人生活》介绍:“清人修谱最多,保存至今的族乘,至秒在二万种以上。”这就是中华谱牒史上的大发展时期,这个兴盛的修撰谱牒时代,也一直延续到公元1949年才告结束。
有些家族现在仍热衷于续修家谱
谱牒的撰修,这种特有的传统氏族文化延续了几千年,在中国大陆止于1949年末。据《中国 家谱综合目录》前言评述:“在中国大陆,由于种种历史源因,家谱长期被视为封建遗物而无人问津,甚至横遭毁弃,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,才冲破了这一学术禁区。”也就是说,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,在中断了三十余年后的80年代,又出现了续修家谱的现象。这种由禁锢到再兴续修的出现,分析其成因有以下四点:
一、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、血统的传承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,因此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二、家族亲缘关系是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的,要想有一个永 久的记录,只有通过谱牒的方式,才能完整地加以实现。三、家族只有通过谱牒方式才能完整地表达本族亲缘关系的远、近及其辈分序次关系。四、尊祟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家族的认祖溯源除口头诉述外,最有权威的(不论远古世系是否准确)还是本族的谱牒。因此,有些家族仍热衷于续修家谱。